跟蘇老師合作了半年下來
這還真的是我第一次真的有時間好好的看完這本書
第一次知道這本書大概是幾年前政大書城打得很大的標語
我的研究若做好,只幫了幾個人,但走入偏鄉,我要影響的是我們的下一代。
這本書交錯著蘇老師的成長歷程跟在偏鄉看到的事
我想大概還是偏鄉的那段故事比較吸引我
看著不同生長背景的人的故事,讓我更有能力去理解用不同方式去思考的人們
( 同場加映:做工的人 )
我也同樣的記錄下,讓我比較有感的句子
-
許多人認為偏鄉的孩子沒有進取心,但問題可能在於我們不曾提供希望,讓他們知道向上爬的可能性。
-
我在教導程式書寫的過程中發現,如果我一味將孩子訓練成寫程式的工匠,而不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寫這些程式,將來他們只有當代工的命 - 在別人設定的規格下,做出別人要的制式化的東西。
因此訓練學生思考「現在面對的問題是什麼?」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」「電腦程式可以為解決這個問題幫上什麼忙?」甚至是「為什麼人們需要解決這種問題?」這一系列問題的替換,塑造他們思辯判斷的能力,才能培養出這個時代需要的領導人才。 -
孩子們需要的是長期的陪伴,蜻蜓點水式的關係,反而可能造成傷害。
-
真正的能者不會要求別人給你「公平」,反倒會努力爭取機會,把「公平」分給別人。
-
我們有什麼資格用「弱勢」二字來形容人家?說不定我們自己才是真的「弱勢」呢!
裡面有些內容讓我想起去埔寨當國際志工的事
對我來說,那絕對是一趟收穫很多的經歷
但我是不是真的對當地帶來了幫助
回過頭來看,我對此是很懷疑的
我想反而是我從他們身上得到的還比較多
我們離開時,有人問當地的小朋友對我們的想法
我們突然來到他們的生活,卻又突然的離開
其實他們是很難過的,覺得我們這樣是很過分的
也許真的想要做些什麼,還是需要很長期的付出和陪伴
我們以為的幫助,反而卻帶來了傷害